单林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海城市菱镁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鞍山菱镁产业发展的关注,所提建议对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指导意义,我们将持续推进。现将有关建议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一、建立循环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
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充分利用低品位矿石,将资源“吃干榨净”,通过中低品位菱镁矿提质降杂技术、不同产品梯级利用不同原料等方式,提高中低品位菱镁矿附加值。同时,围绕矿石采选、烧结工序、制成品等生产流程,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菱镁行业节能技术,积极应用菱镁矿高效利用绿色生产技术、高效燃烧技术及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大力实施节能降耗新型窑炉改造,采用新工艺促进短流程镁制品开发等,降低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辽宁东和“悬浮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已取得国家专利。
二、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
通过“揭榜挂帅”“带土移植”等项目实施,整合高校院所及企业力量并形成合力,开展菱镁行业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把各方科技成果转化为菱镁产业新质生产力。我市在菱镁产业领域建设了5个产学研联盟,实施6项“揭榜挂帅”等重点技术攻关。围绕菱镁固废化工材料高值利用、石墨烯改性功能型高分子材料、绿色镁耐火制品等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引进人才团队围绕“RH精炼炉用超低碳无铬免烧镁尖晶石砖技术”开展技术攻关。
三、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鼓励国有企业集团和本地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股权转让多种方式,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通过重组提高菱镁企业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引导镁质材料生产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创新、项目孵化、质量检测等服务平台功能。推进“采、选、加”一体化优势龙头企业建设,通过企业混改重组,积极引进高端生产技术,提升企业采矿、选矿、加工等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协作配套关系,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加快推进用后耐火材料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加强与下游钢铁等行业的合作,经过简单分选、归类后,进行用后耐火材料的回购;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利用用后耐火材料制备各种粒度的颗粒料,提升废弃耐火材料的掺入量和使用范围。海城市宝金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年处理加工镁废砖10万吨建设项目已完成立项,即将开工建设。
四、优化产业结构
我市将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改变“一耐独大”局面,谋划产业发展项目,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做强镁质耐火材料产业,延链、建链发展镁质化工材料、镁质建筑材料和镁合金材料产业,使非耐产业成为行业发展新增长点。一是鼓励企业开展产能置换。按照最新《辽宁省菱镁矿浮选及镁砂行业产能置换办法》,将镁砂置换比例由原料的1.2:1提高到1.4:1以上,鼓励和指导合规企业通过产能置换进行升级改造。2025年以来已完成19户企业产能置换方案公告工作,新建窑炉28座,淘汰轻烧反射窑472座。二是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在镁耐火上迈向高端,从镁砂向制品不断延伸,海城利尔新建25万吨不烧砖智能化生产线、后英集团新建30万吨烧成砖智能化生产线、隆承高温年产35万吨洁净钢用镁质功能耐火材料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先后建设投产。在镁建材上做大做强,引入江苏玛格瑞斯与海城远东矿业合作,建设9000万平的镁建材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海城富鹏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800万平防火阻燃板项目开工建设;在镁化工上做强做优,辽宁麦格尼引进沈阳化工大学最新成果,新建年产5500吨氢氧化镁阻燃剂项目,产品将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在镁金属及镁合金上取得突破,后英集团海城市高新技术产品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高性能镁基合金综合利用项目已完成备案,项目正式启动。
五、发挥优势、建立产学研体系
目前,鞍山地区很多菱镁企业与东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等2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推动辽宁鞍山镁质新材料中试基地等载体建设,近三年转化科技成果50余项。整合高校院所及企业力量并形成合力,开展菱镁行业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把各方科技成果转化为菱镁产业新质生产力。利用本地高校科研优势,辽宁科技大学分别与辽宁中昊镁业组建辽宁科大中昊镁产业研究院、与海城远东矿业有限公司组建辽宁科大远东高硅菱镁矿综合利用研究院、与海城峰驰集团组建辽宁科技大学科大峰驰镁建材研究院,围绕企业生产、技术瓶颈等方面开展核心技术的公关研发、成果推广、应用转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中长期发展动力。
六、加快数字赋能和绿色转型
一是加快数字赋能。我市在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培育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优秀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目前,菱镁企业中获评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6个,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企业1个。同时,还在重点行业领域打造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海城利尔成功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二是推进绿色转型。积极推动企业开展节能减污降碳改造,引导企业申报绿色工厂,有效提升行业绿色发展水平。目前,我市菱镁行业省级绿色工厂1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
鞍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5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