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鞍山市委员会:
贵委员会提出的“多措并举推进我市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收悉,感谢对我市菱镁产业发展的关注,所提建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推动我市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将持续推进。现将有关建议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一、制定政策调控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结构
1.开展菱镁矿山资源整合,控制矿石开采量。矿权整合方面,按照《全省菱镁采矿权整合方案》,通过整合注销、公告废止、退出开采、政府关闭等方式,全市菱镁矿采矿权由63个整合至38个,其中菱镁矿大中型矿山20个,占比达到50%,菱镁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矿量控制方面,制定《菱镁矿产量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差异化分配菱镁矿开采指标,严控矿石开采量,矿石开采指标向“采、选、加”一体化龙头企业倾斜,已基本实现“开采有序、资源保供”。特别是2024年开展菱镁行业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做好源头管控后,科学分配年度开采指标,矿石价格持续上涨。
2.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我们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作为菱镁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升级,进一步做强镁质耐火材料产业,大力发展镁质化工材料、镁质建筑材料和镁质新材料产业,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在镁耐火上迈向高端,从镁砂向制品不断延伸,海城利尔新建25万吨不烧砖智能化生产线、后英集团新建30万吨烧成砖智能化生产线、隆承高温年产35万吨洁净钢用镁质功能耐火材料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先后建设投产。在镁建材上做大做强,引入江苏玛格瑞斯与海城远东矿业合作,建设9000万平的镁建材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海城富鹏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800万平防火阻燃板项目开工建设;在镁化工上做强做优,辽宁麦格尼引进沈阳化工大学最新成果,新建年产5500吨氢氧化镁阻燃剂项目,产品将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在镁金属及镁合金上取得突破,后英集团海城市高新技术产品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高性能镁基合金综合利用项目已完成备案,项目正式启动。
二、科技赋能推动技术升级改造
大力推动菱镁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改造、数字化改造、节能改造、环保改造等“四项”改造,全力支持引导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在数字化方面,建立了菱镁行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库,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6个,获评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企业1个。在绿色化方面,全市菱镁行业已有省级绿色工厂1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辽宁华子玉科技有限公司的“低品位菱镁矿精细提纯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海城现代菱镁产业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应用”和海城市大德广消防门业材料有限公司的“高性能菱镁建材制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3个项目获批菱镁领域2024年辽宁省重点研发项目,实现历史新突破。
三、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1.优化菱镁企业生产流程。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充分利用低品位矿石,将资源“吃干榨净”,通过中低品位菱镁矿提质降杂技术、不同产品梯级利用不同原料等方式,提高中低品位菱镁矿附加值。围绕矿石采选、烧结工序、制成品等生产流程,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菱镁行业节能技术,积极应用菱镁矿高效利用绿色生产技术、高效燃烧技术及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大力实施节能降耗新型窑炉改造,采用新工艺促进短流程镁制品开发等,降低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辽宁东和新材料“悬浮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已取得国家专利。
2.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通过“揭榜挂帅”“带土移植”等项目实施,整合高校院所及企业力量并形成合力,开展菱镁行业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把各方科技成果转化为菱镁产业新质生产力。我市在菱镁产业领域建设了5个产学研联盟,实施6项“揭榜挂帅”等重点技术攻关。围绕菱镁固废化工材料高值利用、石墨烯改性功能型高分子材料、绿色镁耐火制品等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引进人才团队围绕“RH精炼炉用超低碳无铬免烧镁尖晶石砖技术”开展技术攻关。
四、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龙头企业
1.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支持海城牌楼建设菱镁产业绿色转型示范区,实施“一园五区”,将牌楼镇、英落镇、八里镇、马风镇和析木镇均纳入示范区内。鼓励国有企业集团和本地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股权转让多种方式,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通过重组提高菱镁企业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引导镁质材料生产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创新、项目孵化、质量检测等服务平台功能。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支持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2.加快培育龙头企。推进“采、选、加”一体化优势龙头企业建设,通过企业混改重组,积极引进高端生产技术,提升企业采矿、选矿、加工等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协作配套关系,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后英胜辉耐火、鞍钢冶金炉材、东和新材料等8户企业进入鞍山市工业大企业培育库;支持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市6户菱镁企业获批国家、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大企业培育计划的支持下,胜辉耐火“年产10万吨不烧砖智能化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实现了项目产品绿色化和智能化,鞍钢冶金炉材对2条生产线的自动称重配料系统进行改造,大大提高生产线的智能化和精准度。
五、建立产学研体系、推动科技创新
1.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鞍山地区很多菱镁企业与东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开展合作,整合高校院所及企业力量并形成合力,开展菱镁行业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把各方科技成果转化为菱镁产业新质生产力。全市已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辽宁省瞪羚企业1家、雏鹰企业3家;建设省实质性产学研联盟5个、菱镁领域研究院4个、专业技术创新中心15个;实施省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3项;18家行业重点企业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2.推动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方面,利用本地高校科研优势,辽宁科技大学分别与辽宁中昊镁业组建辽宁科大中昊镁产业研究院、与海城远东矿业有限公司组建辽宁科大远东高硅菱镁矿综合利用研究院、与海城峰驰集团组建辽宁科技大学科大峰驰镁建材研究院,围绕企业生产、技术瓶颈等方面开展核心技术的公关研发、成果推广、应用转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中长期发展动力。鞍山市对带项目、带团队、带技术来鞍山开展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问题的高水平团队,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经费;对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承担重点项目计划的人才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给予不超过其科技投入额的30%,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
3.培养科技人才。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菱镁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创新人才工作方式方法,建立有竞争力的报酬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引进院士、专家科研团队、高级工程师等产业高端技术人才。加强产业现有科技人才的培养培训,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强化科技人才的持续学习与创新;鼓励企业科技人员更多地参与理论研究和科技攻关,提升科技人员的研发能力。引导企业建立合理的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通过多样化的报酬体系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
鞍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5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