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
    对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关于打造智能制造业新高地的提案》第203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25-07-31 14:24 来源:制造强省建设推进科 作者: 点击:


    史忠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智能制造业新高地的提案建议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心。与您在提案中提到的意见相一致,全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在积极推进制造业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优化产业布局,加速打造较为完善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现就落实提案建议答复如下:

    一、强化原材料产业优势,构筑高附加值产业

    1.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矿产资源整合和保障力度,统筹铁矿、菱镁、滑石等优势资源,‌ 建立“鞍山战略矿产开发联盟”,优化资源配置向深加工、高附加值项目倾斜。制定专项产业图谱和招商目录,围绕菱镁深加工、特种钢材应用、滑石功能材料等领域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

    2.支持项目开发与平台建设,建立原材料产业重点领域动态项目库,聚焦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如高端金属粉末、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和智能化生产工艺改造项目。加速搭建集项目发布、技术需求对接、招商引智于一体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

    二、聚焦产业发展瓶颈,提升集群韧性

    1.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围绕全省22个重点产业集群战略布局,确定我市“8+1”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打造具有鞍山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针对产业集群中难点、断点、堵点问题,明确关键技术瓶颈,制作“卡脖子”需求清单,精准开展靶向招商和技术攻关,大力推进本地企业提升配套能力,进一步串联关键环节,补齐薄弱环节,强化优势环节,着力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布局、做高产业能级、做强产业竞争力。

    2.提升市场适应性,加强产业政策与市场需求衔接,积极召开惠企政策宣贯会、产需对接会及全国各类展会、对接会,建立企业供需动态清单,把供需对接做成跨区域产业协同的 “金字招牌”,有效帮助企业走出去,争市场、稳订单。

    三、激活区位枢纽动能,构建区域协同生态

    1.积极融入沈阳都市圈建设,秉持“资源整合、跨界融合、产业聚合、项目结合”发展理念,加强与都市圈内7市1区配合,建立制度、完善清单,实现都市圈内供需需求可视化,我市核心产品通过融入沈阳都市圈,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构建“资源-服务-价值”的生态链。

    2.打造智造枢纽,依托现有交通网络,规划建设面向区域的智能制造共享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主动对接沈阳、大连及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需求,找准鞍山产业配套切入点,利用我市产业及地理优势,定制专业化货运专线,降低跨境物流成本,定向承接沈阳科创成果、大连高端装备外溢产能,实现共赢发展。

    四、深化技术创新机制,加速“双鞍融合”

    1.深入实施“双鞍融合”战略,全力支持鞍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技术、新材料研发、绿色低碳技术等领域的示范引领。推动鞍钢科技成果在地方转化、产业链向地方延伸。支持鞍钢牵头组建“辽宁冶金新材料研发中心”,联合高校攻关低碳冶金、工业大数据平台等技术。

    2.全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谋划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路径,探索制定产业链创新图谱,以“五改”为抓手,大力推进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创新主体实现量质齐升,通过“面对面”“零距离”指导,引导各类创新主体以高精尖缺和专精特新为目标高质量发展,大幅提高申报效率和通过率,提升我市智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五、精准引才育才,强化智力支撑

    1.人才培养本土化,深入落实“兴辽英才计划”“钢都英才计划2.0”“鞍山市贯彻落实推动新时代东北人才振兴政策的具体措施”等人才政策,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人才计划人选储备工作,培养服务我市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深化产教融合,与本地及域外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企业参与相关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大规模组织学生、科研人员进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和项目合作(如产品攻关、数据分析、关键技术研发等)。

    2.人才引进多元化,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引进专业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鼓励各高校、科研院所自行出台人才政策,面向国内外广泛招揽高层次人才,全职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或高级职称人才。有针对性的赴与我市有产业及人才政策关联度高的高校入校宣讲招聘,积极举办“博士鞍山行”“钢都学子看家乡”等系列人才活动。加强人才服务,持续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安居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服务体系,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下一步,我局将聚焦“打造智能制造业新高地”目标,坚持创新驱动、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发力、人才支撑、区域协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韧性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深化“双鞍融合”和产教融合,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服务保障。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鞍山市建设智能制造业新高地的目标定能稳步推进,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贡献坚实的工业力量!

     

    鞍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5年6月24日